老子
道家
]
老子常说怎么怎么样,就怎么怎么样,所以怎么怎么样,圣人(老子谓有道之人为圣人)怎么怎么样,故去彼取此。例如: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二章)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七章)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三十八章)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七十二章) ……还有很多,略……
可见老子的取舍。老子通篇反反复复说了又说的是事物的对立及对立事物间的相互转化,像美和丑、善和恶、柔和钢、銳和钝、虚和满、长和短、高和下、争和不争……老子想要看透其中的规律(也就是自然规律,老子之道法自然嘛),人们对这些感到迷惑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五十八章))。所以老子的看法是,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為無為),自然告诉我们柔能克钢,盛极必衰,乐极生悲,所以老子欲守持在万物虚弱的一端,以便向好的一端发展,这其实是一种很积极的想法,所以老子心中的圣人总是在做有利于周围的事却从不自恃有功,才高德馨却不自满,退居人后,甘为人下,与世不争。圣人“被褐懷玉(七十章)”。
老子一直在选择、在舍弃。他并非本来就与世无争,而是选择不争;并非无功,而是选择不居功;并非低人一等,而是甘为人下;并非不会自满,而是常“虛其心”;并非本无瑕疵,而是常“滌除玄覽”……所有这些都是主观的选择啊,是因为想更接近真理(道)一些吧?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二十章)
老子的哲学不像人们所说的消极,却真是朴实啊!